系人以情 救人于危 成人之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首个由中国高校牵头的拉丁美洲大学联盟复旦—拉美大学联盟,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举办了首届年会。该联盟由复旦大学发起,拉美12所顶尖高校参加。年会期间,合作伙伴的一句话让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怡深感自豪:“你们不但拉近了中国和拉美的距离,同时你们也成为了拉美各国间的黏合剂。”

    这代表着中国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也是复旦大学经营多年的“朋友圈”。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复旦走在一条充满人情味的路上。

    系人以情,智库变身“朋友圈”

    2012年,复旦开始在海外设立中国研究中心,深入全球不同地区开展对话。每年都有多国政要出席的上海论坛、中德莱布尼茨论坛、复旦—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中俄关系对话、中柬合作研究……如今,由复旦召集的国际对话已不胜枚举。

    2012年至今5年间,已有来自35个国家的68个机构聚集于复旦智库平台。2015年,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牵头组织“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时,复旦大学作为唯一高校代表,担任了联盟的共同理事长单位。

    除了“走出去”,复旦也在“引进来”。2016年以来,仅复旦发展研究院就支持了来自19个国家的近50位学者来华访学。他们的研究课题,既有本国对华关系,也有“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涉及国际治理的方方面面。回国之后,对华交流成了访问学者们长期关注乃至专职从事的工作。平均每天向相关部门递交一份咨政报告,是复旦智库最大的特色之一,报告内容主要来自这些海外学者的声音。“通过当地学者掌握一手资料,咨政精准性更高。如果对当地情况不了解,就提供不了好的政策建议。”张怡说。

    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巴西、金砖银行落户上海、匈牙利央行对接“一带一路”……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中,由复旦智库连接的“朋友圈”,在政策咨询上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救人于危,医疗援助超越国界

    复旦人的国际交往,不光把眼光放在各国社会精英身上,还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多次救人于危,这为复旦赢得了更多尊重。

    2014年至2015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世人闻之色变。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已有援非医生被传染……在这样的情况下,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卢洪洲登上了前往塞拉利昂的飞机。他奔波在疫区最前线,与中国首支援塞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的队友一道,将我国的急性传染病防控经验带去了非洲。卢洪洲也由此获得了国家卫计委等多部门联合评选的“最美援外医生”称号。

    面对亚非地区部分国家落后的医疗水平,复旦各附属医院同样乐于伸出援手。“‘一带一路’是一条通向和平、发展、繁荣的道路,为了建设这条共赢之路,我们愿意奔赴第一线!”一名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执行援外任务的复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队员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团队在赴哈萨克斯坦进行手术演示时发现,那里最先进的医学中心的技术手段,仅与中国20年前的水平相当,“我们有义务帮助周边国家”。很快,中山医院对中亚各国和东盟国家的医疗机构开展了培训。

    复旦公共卫生学院也在全球建立卫生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上做出了努力,脚步遍及越南、老挝、蒙古、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吸引了北美和非洲多国知名高校参与复旦全球卫生战略规划会议,建立了“复旦大学全球健康种子基金”。

    成人之美,青年培养着眼未来

    “一带一路”,不仅着眼当下,更需放眼未来,而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2017年秋季学期,复旦在校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总数达888人,来自54个国家,占留学生总数的1/4。

    来自印尼和毛里求斯的留学生想开展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申请了“卿枫”学者项目,复旦教师们全力辅导,帮助他们获得了立项资助。药学院的越南籍留学生陈伯孝做出了科研成果,导师立马邀他同去学术会议展示,学校也帮着申请了相关专利。

    曾在复旦留学的校友们越来越优秀,2012年毕业的留学生乐文特,曾任匈牙利驻沪总领事,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匈人文交流。由他牵线,匈牙利央行行长于2016年率团访问复旦,并于2017年代表匈牙利央行与复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该行还计划提供位于布达佩斯市中心的一座城堡,作为复旦经济学院在匈牙利的教学点。

    “复旦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互访、文化交往,丰富了民间交往的途径,对外展示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也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本报记者 凌馨 通讯员 李沁园 吴子涵 方圆)